繪好新時代江蘇畫卷 江河清亮萬物生
江豚逐浪、白鸛盤旋,這是過去一年里,江蘇的攝影師們用鏡頭記錄下的珍貴畫面。江蘇水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6.9%,居全國之首,也是全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山水林田湖草類型齊全,“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生態系統特點,更是造就了江蘇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物種種類的豐富性。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向記者講述了江南水鄉的新變化,讓人們體會到生物多樣的江蘇之美。
生態改善,江闊憑“豚”躍
“咔嚓、咔嚓。”武家敏像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車來到南京中山碼頭的長江濱江風光帶,架好相機,調整好角度,等候了幾分鐘后,終于看到了江豚的蹤跡。
“那兒有幾只江豚在跳躍。”幾道黑色的影子在江面上閃過,他又迅速按了幾下快門。
在中山碼頭這一片,武家敏是老面孔。他有幾個特殊的身份,追拍江豚16年的公益攝影師、南京江豚保護志愿者等。這些年,他常扛著“長槍短炮”見證長江生態的變化。
“從2007年開始,我奔走在長江兩岸,尋找、觀測、拍攝江豚,迄今已累計拍攝了數萬張江豚觀測照片和數百段江豚目擊視頻。這些年,生態環境部門取締散亂臟差港口碼頭,整治、修復岸線生態,長江沿岸的生態破壞問題逐一解決,我的鏡頭也見證了長江生態的改善和江豚種群的擴大,我本人更成為江豚觀察專業人和江豚保護志愿者。” 武家敏說。
近年來,長江江蘇段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發現重點物種的調查觀測結果較歷史數據均有較大突破,不僅是微笑天使長江江豚,東方白鸛、勺嘴鷸等珍稀瀕危物種在江蘇的分布范圍也進一步擴大,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這些數字增長的背后離不開生態環境部門的努力。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告訴記者:“目前,沿江8市大部分地區已完成或即將完成本底調查,記錄物種4124種,基本覆蓋江蘇省常見物種類群。以江豚為例,我們在南京至南通等多個重要江段設立固定觀測站(點),持續監測重要水生生物多樣性。其中,鎮江長江豚類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已完成固定觀測點的基礎建設,開展了區內長江江豚等的調查與監測。”
在全國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率先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等一系列舉措,讓“美麗江蘇”的底色更加鮮明、更加可觀可感。
“2022年,江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逐步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生態保護新路子。生態向好與否,生物多樣性指標最具說服力。2022年江蘇部署建設省級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持續推動全省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記錄物種數更新到6903種,比上一年新增857種,其中近六成為水生生物。”王天琦告訴記者。
實現DNA識別水生生物,鳥類AI識別
摸清底數、精心呵護是一方面,近年來江蘇還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和渠道方面有了創新之舉,讓物種“待遇”進一步提升。 在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的背景下,江蘇生態環境部門采用環境DNA對水生生物物種進行觀測與識別,可以高效快捷地知道水域內有哪些物種近期出現過。
王天琦進一步對這個“DNA驗身份”的方法進行了解釋。“與傳統的監測方式不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環境DNA的監測方法對水生生物進行身份識別,不僅不打擾生物日常作息,還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更具有監測范圍更廣、可重復性等優勢。目前,這也逐步成了監管部門常態化監測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有這種VIP待遇的不僅有水下游的,更有天上飛的。
這天,一只水鳥掠過洪澤湖水面,濕地旁的光學監測裝置迅速采集到這一畫面,通過抓取高清攝像頭記錄下的“尾、足、喙”等細節,AI算法對比特征后,判斷這只水鳥為白鷺,并在終端系統內記錄下時間和數據。這是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發的鳥類AI識別系統,已在洪澤湖濕地、鎮江長江豚類保護濕地進行了搭建與測試。
王天琦告訴記者:“這個系統是江蘇在生態監測領域開拓的新方向,能夠通過高清攝像頭的拍攝與AI智能學習算法,實現對鳥類的影像采集、識別、計數與種群分析。對比傳統的人工監測方式,不僅做到了24小時隨時監測查看,而且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為快速掌握鳥類資源現狀和動態變化情況提供科學技術支撐,有力推動了野生動物保護向精細化管理方向邁進。”
未來,這個系統將全面運用于江蘇20個首批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中。有了新技術的保駕護航,一旦物種數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分析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后續保護,從而進一步增強江蘇生物多樣性觀測與保護能力。
瞄準“小斑化”等難題,力保生態空間完整性
在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道路上,江蘇也不是一帆風順。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不僅如此,“一山二水七分田”,江蘇是典型的平原水網地區,在國土空間開發強度較高的省情下,一些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呈現“小斑塊”“破碎化”的情況。
為有效緩解這一難題,江蘇確立生態空間管控區在國土空間開發的優先地位,出臺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和監督管理辦法,嚴格把關“開天窗”的調出方式,防止生態空間破碎化、孤島化。
——畫框子、定規則。2018年,江蘇省印發《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面積占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8.21%。2020年,為了進一步有效銜接優化生態空間,發布《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全省生態空間面積達到2.3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22.49%。
——創新路、擴面積。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省級試點,實施五大類59個工程項目,成功申報國家“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逐步串聯多個重要生態節點,擴大動植物棲息生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隨著一系列生態監管、生態修復與生態廊道建設工作的展開,我們發現中華虎鳳蝶、寶華玉蘭等多種特有物種、鄉土物種的交流擴張通道被逐步打通,棲息生境范圍明顯增大,破碎化、孤島化等現象得到有效緩解。”王天琦說。
近年來,江蘇還實施退養還灘、退圩還江、植被恢復等生態保護修復行動,全省修復濕地35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4.3%。 南通、鹽城、連云港沿海灘涂濕地一帶,為大批珍稀鳥種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環境。南京—蘇州一帶的江蘇省南部區域農田、森林、城市、沿江淡水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也成為越來越多鳥類的棲息地和補給站。 把握“生態限度”、科學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當下,8500萬江蘇人民正在以創新的舉措、長遠的布局共同守護“新時代魚米之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同江蘇代表共商國是,強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銀山,反而成了虧錢買賣,語重心長、言近旨遠,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行動指南。”王天琦說。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在高質量發展中充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江蘇,我們期待更多魚鳥回歸的畫面能被鏡頭記錄下來,更期待一個江河清亮萬物生的江蘇畫卷被不斷繪就。